宇宙形成之初,元素种类极为有限,铁之后的重元素都是由哪些途径产生的?

宇宙中,铁以上的重元素主要来自恒星内部的 s- 过程和 r- 过程

在恒星内部,通过核反应最高只能聚变出铁元素。铁 56 的比结合能最大(实际上是镍 62,但镍 62 并不在主流核反应路线上,而且因为“光致蜕变”作用,高能伽马射线会切断原子核),再要合成更重的元素,就不是放热反应,而是吸热反应了,因此更重元素无法通过核聚变来产生,主要来自恒星的超新星爆炸或双中子星合并。

超新星爆炸和双中子星合并的时候,伴随着高密度的中子流,每秒每立方厘米高达 100 万亿亿个中子。在如此之多的中子碰撞下,较轻的原子核如同沐浴在中子的“沙尘暴”里,各种各样的富中子原子核被制造出来,而又迅速发生β衰变,最终变成较稳定的原子核。铱、锇、铂等贵金属、其他重元素以至放射性元素都可以通过这种“快中子俘获”过程(r- 过程)制造出来。

宇宙形成之初,元素种类极为有限,铁之后的重元素都是由哪些途径产生的?
超新星爆炸是重元素的制造工厂。

那是不是所有重元素都来自超新星或双中子星合并呢?也不尽然,在恒星内部,也有一条持续稳定的路径,让比铁重的元素逐一生成,这就是“慢中子俘获”。

第一代超新星爆炸出一些重元素的碎屑,有些飘荡在宇宙空间,凝结成行星,也有些被其他恒星吸引过去,成为进一步核反应的母核。在恒星内部,存在各种各样的辐射,其中就有中子辐射。偶然的机会,“贪吃蛇”母核将中子俘获过去,“吃”进肚里,变成更大的原子核。这个过程很漫长,可能要一年,甚至十年,才会发生一起俘获事件,所以称为“慢中子俘获”(s- 过程)。这些原子核就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然而雪球毕竟是有限度的,吃胀肚子的不稳定原子核会发生β衰变,吐出电子和中微子,变成了原子序数 +1、原子量相同的其他元素。

宇宙形成之初,元素种类极为有限,铁之后的重元素都是由哪些途径产生的?
原子核吃进中子,吃多了会“消化不良”,发生β衰变,中子变成质子。

相比较而言,r- 过程效率较高,s- 过程的贡献较低。

[新春采购季]京东云 服务器2核2G 51元起/年 点这里优惠购买
[新春采购季]阿里云 服务器2核2G 61元起/年 点这里优惠购买
[新春采购季]腾讯云 云服务器2核2G 61起/年 点这里优惠购买
感谢您的来访,获取更多精彩文章请Ctrl+D收藏本站。
更多精彩文章,请收藏本站
本文为【软件乐园】原创文章
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https://app.qiip.cc/5259.html
本网站的文章部分内容可能来源于网络,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处理。
本站一切资源不代表本站立场,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访客发现请向站长举报
本站资源大多存储在云盘,如发现链接失效,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更新。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