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肉为什么那么难吃?
不是。
人类祖先食肉的历史(相对食肉目)比较短。对于食肉目,反式 4,5- 环氧反式 -2- 癸烯醛的气息意味着食物或者受伤的猎物。所以会觉得以血腥味为代表的一些不饱和醛类很“香”。

在一千多万年前东非气候巨变之前,人类是果食性为主的,肉食来源主要是一些活的昆虫,没有什么血腥味。所以对于人类的原始祖先,血腥味更多意味着天敌而不是食物。这个时候如果冒出个嗜好血腥味的基因突变个体,大概率是给大型野兽送餐去了。
一千多万年前,地质运动导致非洲气候变化,降水量下降,森林变成了稀树草原。人类祖先被迫由果食性转向了肉食性,并用了几百万年,在与狮虎的生态位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了上风。
但是演化不是设计,自然选择并没有采用抹掉对血腥味的厌恶这种最直接的方案。而是保留了厌恶血腥味的同时,打了若干个补丁。包括对肌苷酸、丙氨酸等“鲜味物质”的喜好,还有增强了一些脂溶性风味物质的偏好。
所以直到现在,人类的嗅觉仍然把这类不饱和醛的气味定义为负面的“腥臭”。
============题外===========
其实人类对淀粉的强烈喜好出现得更晚。因为对于灵长类,生淀粉很难消化吸收,一般只作为冬季食物极度匮乏时候的补充。除了人类外,其他灵长类唾液淀粉酶的水平都不高。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都没有人类这么高的淀粉酶水平。
一般认为,不早于 20 万年前,人类唾液淀粉酶拷贝数才开始迅速增加。淀粉本身没什么味道,但是经过唾液淀粉酶的水解,能产生“甜”这种味觉的单 / 二糖就出来了。
这个时候,人类早已经学会了用火(当然取火工具还非常粗糙),经过糊化温度处理后的淀粉就很容易消化了。这两件事情很可能是有关联的——火的使用让淀粉类食物可以很好地消化吸收,对淀粉的强烈喜好成为一种演化优势。而烹饪淀粉类食物的需求,也成了人类用火和取火技术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驱动力——吃好吃的,是人类的智慧的一个重要源泉。
与此同时,淀粉的需求和火的使用又逐渐推动了谷物的驯化和烧荒耕作的成熟,促生了农耕文化。
[新春采购季]阿里云 服务器2核2G 61元起/年 点这里优惠购买
[新春采购季]腾讯云 云服务器2核2G 61起/年 点这里优惠购买
感谢您的来访,获取更多精彩文章请Ctrl+D收藏本站。

版权声明:本文依据知识共享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BY-NC-SA)进行授权。
文章标题:生肉为什么那么难吃?
文章链接:https://app.qiip.cc/5277.html
本文为【软件乐园】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免责声明:根据我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为了学习和研究软件内含的设计思想和原理,通过安装、显示、传输或者存储软件等方式使用软件的,可以不经软件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本网站特此声明,所有内容资源均来源于网络,仅供用户进行交流、学习与研究之用,若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站长进行删除处理。版权归属原版权方所有,本网站不承担任何版权争议。用户下载后,不得将内容用于商业或非法用途,并需在24小时内删除。否则,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将由用户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