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聊天时加上括号()可以变得不那么尴尬?有什么语言学原理吗?
翻了一下大家的答案,感觉语言学上的分析还是很少。像这种语用话题,怎么能少得了 G 大的合作原则呢!了解合作原则的可以直接拉到后面看分析~
简单说一下合作原则: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简称 CP)是 Grice(1967)提出的,简单说来就是一个会话应当遵守的原则,一旦违反,就会产生特殊会话含义,特殊会话含义说得直白一点就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以往从语义学 compositionality 的角度讲,认为句子的意义就是其各部分意义的加和,比如“我在吃饭”,这句话意义就比较明确,就是“吃饭(我)”。但是如果在如下这个场合里:“我在吃饭”的意义就不是这么简单了。它的言外之意就是:我在吃饭—我没空—不能给你讲题。用 G 大的合作原则解释就是违反了“关系准则”,即“我在请求你给我讲题,你怎么给扯到吃饭上去了”,听话者就要把这句看似与当前语境无关的话整合到当前的语境中去解读言外之意。
——你能给我讲道题吗?
——我在吃饭。
合作原则四准则(Maxim):质的准则,量的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
质的准则:不要说虚假的话。
量的准则:信息量不要太多 / 少
关系准则:要与当前话题相关
方式准则:避免晦涩歧义
比如:你吃饭了吗?
我吃了个空气(质的准则)
我不仅吃了饭,还洗了澡(量的准则)
现在才早上六点啊,大哥(关系准则)
我或许吃了(方式准则)
尽管现在已经有新的理论,如关联论,已经将四条准则简化成了一条,但是 Grice 的合作原则还是可以作为分析言外之意的很好方法。
了解合作原则的可以从这里看:
“()”的语用学原理主要就是违反了量的准则。因为括号里面本来应该是有内容的,但是现在说话者故意把括号中的内容省略,所以导致信息量不够,违反量的准则,所以听话者此时就需要自行脑补“()”里面的内容,即言外之意。这里面涉及了几点内容:
首先,括号表示说话者有一些想要额外表达的内容 / 含义,而不仅仅是字面上的含义;其次,说话者相信听话者可以解读出括号内想要表达的内容;最后,说话者并不想直接将括号内的内容表达出来,可能是懒,可能是觉得没必要,也可能是括号里的内容并不好用言语表达等。
1)你是傻子吧()
2)——好吃吗?——我感觉味道比较怪()
比如 1)中的括号中表达的就可以是“我不是说你傻,也不是在骂你,我只是说这件事情上你真的很蠢”。2)中可以是“我只是单纯的说我自己的感受,并没有拂你面子的意思”
从日常聊天中也可以发现(如果觉得这个不 scientific/intuitive 的话,可以自己去找语料 / 语料库做统计),“()”的使用语境大多数都是可能会对对方面子造成损害的情况,所以加一个“()”表示对面子的挽回。那么长此以往的使用,这种用法就可能慢慢地发生固化,成为了一种特定的符号,来 trigger 言外之意的解读。
当然以上也只是从语用的角度进行的初步分析,并不能涵盖所有情况,而且这个用法个体差异应该蛮大的,说不定有些人用只是因为单纯想用呢。欢迎补充!
[新春采购季]阿里云 服务器2核2G 61元起/年 点这里优惠购买
[新春采购季]腾讯云 云服务器2核2G 61起/年 点这里优惠购买
感谢您的来访,获取更多精彩文章请Ctrl+D收藏本站。
本文为【软件乐园】原创文章
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https://app.qiip.cc/archives/8593
本网站的文章部分内容可能来源于网络,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处理。
本站一切资源不代表本站立场,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访客发现请向站长举报
本站资源大多存储在云盘,如发现链接失效,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更新。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