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古生物领域研究成果那么多,而普通人知道的却很少?

中国国土上的恐龙化石一点也不少见,恰恰相反,中国的古生物研究走在世界前列。

问题出在哪里?出在你不知道而已。

但为什么你不知道?一方面你不是这个圈子的业内人士。

另一方面我们的媒体很少主动向公众进行报道。

第三,国内也没有制作精良的纪录片让你了解这些远离日常生活的知识。

说白了,这事不怪你,并不是你“才疏学浅”,而是中国阳痿的科普圈无形中造就了一大批“孤陋寡闻”的人。

你只是一个受害者,你有资格发出要求改变的声音。

看看中国的电视新闻和门户网站新闻,涉及科技的内容都在讲些啥你就明白了。

科普的产业链极不发达: 学者做科普没有实质收益,顶多上媒体做做嘉宾混个脸熟,也没有自发向纳税人介绍成果从而要经费的压力。媒体目前做科普难挣钱,只能背背官方的重大科研成果的报导,或者给互联网公司和数码产品企业写软文。老百姓呢,挣口饭钱活着就够累了,谁还有功夫看那些科普内容?偶尔有几个介绍科学进展的新闻,评论区一股浓浓的反智主义味道简直熏死人: “就为了挖几个恐龙骨架投资那么多钱有个屁用 / 研究 ** 有个毛用,还不如在山区多建几所小学”。别以为这是网易搜狐的特有待遇,在知乎我都见过这样的论调,而对方还是一个本科毕业生。

看看我们的国产纪录片,有几个和自然科学沾边的?寥寥无几。《地理中国》坚持这么多年真的不容易。

这样的大环境,发掘个化石命名个新恐龙这种事,能有存在感吗?别的不说,圈外人有几个知道北京前几年发展了一大串蔚为壮观的恐龙脚印呢。

欧美一些国家的科研—媒体—公众链条是非常发达的,日本的这一产业也比中国强。英国 bbc 稳定产出大投资大制作各门类纪录片,更别说国家地理、探索频道、历史频道这些老牌纪录片大厂。美国几部侏罗纪带起了一股恐龙潮,无数周边产品挣了个爽,而英国拍的《远古入侵》系列也好评不断,带起一股子了解古生物的热潮。nasa 网站科普功能完善,面对不同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内容,中国国家航天局的网站嘛……

其实还是穷啊。人家毕竟发达国家,古语曰的好,饱暖思淫欲。当不为生计发愁的时候,人们才会想折腾点高大上的阳春白雪,想看看不一样的风景,或者去了解些科学进展。

这一方面体现国家的硬实力:老百姓是否为下一顿饭而奔波,另一方面也反应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是做不出具有全球视角的高水平科学纪录片的。

现在政府已经开始重视纪录片产业,从 cctv9 到各省纪实频道的开通就可以体现出来。通过纪录片的方式展现软实力,从历史人文到社科自然一步步推进。从政府主导投资拍摄,到逐渐建立完善的产业生态链,让市场自主投资选择拍摄内容。

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也会有自己的高质量科学纪录片,丰富的各门类科学周边。还需诸君努力呀。

相关资讯:

南风窗网 - 中国纪录片产业化滥觞?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报告

政府搭平台 纪录片融资可众筹

由《舌尖上的中国》看中国的纪录片发展

[新春采购季]京东云 服务器2核2G 51元起/年 点这里优惠购买
[新春采购季]阿里云 服务器2核2G 61元起/年 点这里优惠购买
[新春采购季]腾讯云 云服务器2核2G 61起/年 点这里优惠购买
感谢您的来访,获取更多精彩文章请Ctrl+D收藏本站。
更多精彩文章,请收藏本站
版权声明:本文依据知识共享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BY-NC-SA)进行授权。
文章标题:为什么中国的古生物领域研究成果那么多,而普通人知道的却很少?
文章链接:https://app.qiip.cc/5846.html
本文为【软件乐园】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免责声明:根据我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为了学习和研究软件内含的设计思想和原理,通过安装、显示、传输或者存储软件等方式使用软件的,可以不经软件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本网站特此声明,所有内容资源均来源于网络,仅供用户进行交流、学习与研究之用,若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站长进行删除处理。版权归属原版权方所有,本网站不承担任何版权争议。用户下载后,不得将内容用于商业或非法用途,并需在24小时内删除。否则,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将由用户自行承担。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